为全面检验2021年新高考准备工作情况,尽早发现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,根据湖南省适应性考试统一安排,1月23日至25日,洪江区组织252名考生在洪江一中开展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。
据了解,2021年,湖南省作为8个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,实行“3+1+2”模式,考试科目、考试方式、计划编制、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等都有重大改革调整。
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适应新高考,开考前一天,考点对所有考务人员进行了考务培训。据悉,今年是湖南省实施“3+1+2”新高考模式的第一年,考试时间和考试流程较往年有较大改变。与之前相比,新高考将由原来的两天改为三天,其中语数外的时长和原来一样,但选考科目的时长为每一堂75分钟。
本次考试共设有全国统考科目考室9个;首选科目历史科考室6个、物理科考室3个;再选科目化学科考室3个,地理科考室8个,政治科考室4个,生物科考室4个。考试期间,洪江区将按照省、市统一安排,协调公安、卫监、疾控等部门,认真组织开展新高考适应性考试,让广大考生和考务人员提前适应这种模式。同时考点加强疫情防控力度,严格做好考前考生及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排查及体温监测,储备好口罩、洗手液等防疫设备和物质,组织专业疾控人员对相关场所通风消毒,制定了突发事件处置预案,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。
“3+1+2”的首次“验收” 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实行“3+1+2”模式,考生总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,满分750分。 “3”为语文、数学、外语3门统考科目,满分均为150分,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;“1”为物理或历史必选一科,满分为100分,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;“2”为政治、地理、化学、生物任选2科,每科满分均为100分,以转换后的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。 组织适应性考试是教育部统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,是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的重要举措。对于考生来说,这也是一次全面的“演练”。新高考在考试科目、计分方式、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等环节都有重大调整,这次适应性考试,可以让考生充分熟悉各环节流程,尽快适应新高考。 1.熟悉试题风格,了解自身状态 适应性考试的结果不会与正式高考挂钩。考生可以放松心态,轻松应考。 通过这次“演练”,考生正好可以熟悉一下新高考试卷结构、试题风格、题型难度、考试流程等,据考试结果查漏缺补,找出薄弱点,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。考试结束以后,考生还可以根据排名情况,清晰自己的定位,及时对目标院校作出调整。 2.熟悉新高考模式,了解赋分机制 新模式下统考和首选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,再选科目要以等级赋分后的成绩计入总分,涉及到“等级转换赋分”的科目是政治、地理、化学、生物4门。通过“演练”,考生可以了解新模式下的赋分机制。 转换后赋分成绩起点为30分,满分为100分。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、B、C、D、E共5个等级,各等级人数所占比约为15%、35%、35%、13%和2%。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原则,对应转换到100~86、85~71、70~56、55~41和40~30五个分数区间,得到考生的赋分成绩。 赋分,本质是等位次分数转换,使选考不同科目的考生的成绩具有可比性,成绩公布时,考生查询到的再选科目成绩是等级赋分后的成绩,不需要考生自行转换。 3.熟悉考试流程,了解填报志愿政策 此次适应性测试后,各省将组织统一评卷,考生根据适应性考试成绩,模拟填报志愿。与改革前相比,各省填报志愿主要在志愿单位、志愿数量和填报要求等方面发生了变化。 以八省普通类为例,填报志愿模式主要有两种:一是“专业(类)+院校”,二是“院校专业组”。以“专业(类)+院校”为单位的填报模式,即1个“专业(类)+院校”为1个志愿,不再设专业服从调剂选项,实施省份为重庆、辽宁、河北三省。 福建、湖北、广东、湖南、江苏等五省份,实行“院校专业组”志愿模式。一个院校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,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。 趁此机会考生可以充分了解本省新高考填报志愿的环节和流程,了解有关招生政策和要求,根据高校选考科目要求,自己的成绩、兴趣爱好等,拟定志愿,为正式填报志愿做准备。 1.考生要及时关注本省发布的相关信息,认真阅读考试防疫要求,快速适应变化。 2.考试临近,考生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,尽量避免与外地人员接触,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。 3.尚在外地的考生应了解考点所在地疫情防控相关要求,及时返回,并按属地化要求和规定进行管理,以免耽误考试。 4.考试当天逐一核查准考证、身份证及其他需提供的相关证件。按考点要求,提前进入考场。
责编:廖科雨
来源:洪江区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